创新铸就国之利器

作者:石留风来源:解放军报发布时间:2018-11-26 15:59:17
【 字号: 】【打印 】【 纠错

    武器装备体系新跨越

    过去,人民军队曾是一支缺枪少弹的不屈力量。红军长征结束时,万里迢迢带到陕北的重型武器只剩下唯一的一门山炮。

    曾经,人民军队还是一支靠夺取敌人武器作战的英勇之师。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军在开国大典阅兵式上展示的,很多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万国牌”武器,光枪炮就有100多个品种、80多种口径,产自几十个国家……

    今天,人民军队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步成长为一支装备自主化、作战方式现代化的雄壮力量。40年来,我军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加快武器装备发展,以轻武器为代表的通用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坦克的作战性能和整体水平接近当今世界一流;海军装备实现了近岸走向远海的跨越;空军装备由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全面转变……

    标准向一流看齐,步伐向前沿冲刺。2016年11月1日,规模空前的第11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盛大开幕,两架歼-20战机呼啸凌空。近些年来,从歼-20、歼-10B、运-20、轰-6K、空警-500、直-10K等主力战机,到长剑、鹰击、红旗等导弹家族的系列化呈现,越来越多的国产武器装备公开亮相。国内外军事爱好者纷纷欢呼: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创新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代。

    装备体系化越来越全,武器现代化越建越强。2015年9月3日胜利日阅兵式上,27个装备方队浩荡而来,联合编成地面突击、防空反导、海上攻击、战略打击、信息支援和后装保障6大模块,向世界展示装备体系建设的新成就。其中,84%为首次公开亮相的国产现役主战装备。

    2017年4月26日,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造船厂下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备自主建造大中型航母能力的国家。海军每年都有新型舰艇加入战斗序列,威武舰阵铸就共和国的海上钢铁长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解放军实兵演习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越练越精。辽远大漠,苍凉和寂静突然被巨大的轰鸣声撕破,各型战斗机翻飞格斗,夺占制空权,特种飞机实施电磁压制,掩护轰炸机发起精确打击,导弹刺天,高炮怒吼,编织绵密的地空火网,空军体系对抗演习高潮迭起……陆军朱日和军演、海军“和平使命”、空军“红箭”“金头盔”、火箭军“天剑”等重大演训,已经成为中外媒体广为关注的演练品牌。

    人才方阵正在崛起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科技兴军就是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改革开放之初,“两弹元勋”钱学森院士曾经提出过“博士军长”“硕士师长”的设想。今天,钱老的设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2013年11月5日,习主席走进中国军队工程技术类最高学府——国防科技大学。这里有20多名两院院士,200多名博士生导师和一大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计算机学院数十名本科生参与了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研制。习主席在视察期间明确指出,要继续抓好基础研究这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持续发展增强后劲;要紧贴实战、服务部队,使科技创新同部队建设发展接好轨、对好焦。

    旗帜指引方向,使命催生力量。军队科技领军人才紧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等关键领域,闯关夺隘,破解一大批制约战斗力生成、提高的难题,打通了科研成果走向战场的最后一公里。随着高层创新人才工程深入推进,我军科技创新人才方阵的聚合效益不断释放,首批领军拔尖人才培养期内承担845项课题,取得405项发明专利,495项科研成果在部队推广应用。到2015年,军队有296名干部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其中20人成长为院士。在北斗导航定位创新团队里,有40%左右是在校学生。

    全军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创新人才队伍如雨后春笋,一个个科技创新团队正在崛起。新一批科技骨干脱颖而出,一大批青年科技英才齐聚在八一军旗下,追随这面鲜艳的旗帜,向着军事科技的顶峰奋勇前进。

    艰苦奋斗精神永相传

    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科技创新注定充满艰辛与挑战,跨越历程总是写满奉献与牺牲。2013年2月2日,习主席冒着严寒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并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敬献鲜花。这里,长眠着聂荣臻元帅和为“两弹一星”事业献身的众多烈士,犹如一座寂静的营盘,默默守护着他们毕生守护过的国家事业。

    纵使青春正当好,为国牺牲岂惜身。改革开放40年来,面对战场、市场的双重考验,我军科技工作者自觉发扬老一辈创新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好传统好作风,用自己的一生践行报国情怀,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在岁月静好的和平年代,中国无战事,但军人有牺牲。林俊德、张国春、黄鹤云……为了科技强军事业作出了同样的牺牲抉择。

    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英雄永远不会倒下。2012年,7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在生命最后8天里,他拒绝了手术和化疗,强忍着病痛不让自己躺下,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实验技术资料,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冲锋,抒写了“宁可透支生命、绝不拖欠使命”的生命壮歌。在广袤而无声的科研战线上,一大批军队科技工作者也正是沿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足迹,甘做科技强军路上的无名英雄。

    江流入海,长天寥廓,科技兴军,任重道远,人民军队又一次站上了跨越发展的新起点。


(责任编辑:陈丽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