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体制下院校教学评价新路子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校长 郭云飞
大学始终着眼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积极适应新体制下军队院校教学评价要求,创新开展教学评价试点工作。
坚持思想引领强化行动自觉。我们始终坚持把统一思想、转变认识摆在第一位,组织全校官兵深入学习习主席关于军队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系列重要论述,邀请军委评价专家辅导授课,理解吃透“发展性、个性化”新理念,准确把握“强内涵、砺特色、促发展”新导向,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引领、外部评价”动态因子转变,把工作重点由迎评达优转向规范提质,形成全体官兵参与评价、投身建设的统一意志和行动自觉。
坚持问题导向破解突出难题。大学针对办学定位、队伍建设、实战化训练等现实矛盾问题,深入开展新时代办学思想大讨论,创新提出新型军事信息人才培养理念、新型作战力量院校目标定位。制订出台加强现役、文职和士官教员队伍措施,采取“顶推”“双聘”“特聘”“送学”等方式,助推领军拔尖人才和高水平教研团队建设。创新构建“五位一体”军事训练体系,按专业领域设立实装实训基地,开办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班,打造实战训练品牌。试点建立毕业学员跟踪调查数据分析模型、质量反馈系统,探索定期发布质量分析报告、召开人才共育联席会机制,逐步走开新型院校面向战场、贴近部队新路子。
坚持一流标准推动内涵发展。大学强化“国标领纲、军标支撑”的办学思路,强力推进国家“一流网安”学院、军队院校“双重”“A+”学科建设。重构本科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新型专业士官“三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改革,下大力培育“金课”和精品教材。建立人才培养全流程质量管控机制,建强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和教学管理队伍,定期组织学情调查、发布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开展教学形势分析。创设5个类别96个“俱乐部制”学员综合素质培养项目,打造“强网杯”“定向越野”“模拟联合国”等特色品牌赛事,始终瞄准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有力人才支持办学育人。
创新“六个基于”全链路教学模式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院长 董连山
学院组建以来,按照大学部署要求,积极探索“六个基于”的全链路教学模式,着力破解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生成难题。
基于自学引导组织理论精讲。开课前,教员明确阅读书目和思考问题清单,引导学员自主学习研究。课堂上,教员着重精讲理论要义、思路对策、方法要领。课后,将研讨交流作为必备环节,灵活开展课堂研讨、专题研讨、综合研讨。
基于小班编组组织研讨交流。在主要班次推行全程小班化教学,配备小班指导教官,采取军种混合编组研讨、专业对口编组研讨、区分战略方向分别编组研讨、组成联指中心集团编组研讨等形式,推动教学研讨向深层次、多维度、专业化转型拓展,促进学员联合能力、专业能力生成提高。
基于实验验证组织想定作业。充分运用兵棋系统开展想定作业训练,推动想定教学向平台作业、量化评估、对抗组训转变。推行分步细训教学法,将想定作业区分为“三步骤、四环节”。“三步骤”,即布置作业、分问题研究、小结讲评;“四环节”,将“三步骤”中的分问题研究又分为小班作业提示、学员展开作业、组织研讨交流、教员归案点评。
基于系统平台组织技能操练。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在线课程和选修课,开展联合作战计算、战役标图、作战文书拟制等课目训练。开设通信和指挥信息系统组织运用课程,提升学员指挥信息系统运用能力。适应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业务技能新要求,设置遥感地图判读、联合值班勤务等专项训练。
基于兵棋对抗组织综合演练。紧贴使命任务设置演习课题,强化全要素全流程对抗研练。演习由教员扮演蓝军,充当强劲对手,坚持昼夜连续实施,并加大临机情况设置和现场随机质询。
基于联教联训组织实习考核。邀请军委、战区、军兵种首长机关开展联合教学设计、联合选拔入学对象。组织学员走进战区、编入局室、进入战位开展实习锻炼。主要班次毕业都要邀请军委、战区、军兵种部队机关参加联合考核,让“用户”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效果。
以“四实”归正实战化教学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副院长 张兴胜
“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调整重组以来,大学高度重视电子对抗专业领域建设,从学校层面专题论证研究发展战略,融合全校优质资源培养电子对抗人才;与东部战区、陆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联合育人实战化教学平台。
按照大学部署要求,电子对抗学院瞄准如何归正实战化教学的重心、提升学员岗位任职能力这个核心问题,跟进部队新变化、新要求,紧盯电子对抗专业特点,把实战化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和提升学员“实战思维能力、装备运用能力、战法创新能力、行动组织能力”四个基本实战能力上,探索实践了“实战案例研讨、实装效果演示、实情想定作业、实兵对抗演习”的“四实”衔接教学模式,有力支撑高素质、专业化新型电子对抗人才培养。一是实战案例研讨教学,让学员在研究打仗中学习打仗。深度挖掘经典战例蕴含的基本规律,跟踪研究新近战例呈现的发展变化,开展教学战例建设,推进课堂应用,帮助学员在问题探索中认识规律、在交流讨论中深化认知、在点评总结中提升实战思维能力。二是实装效果演示教学,让学员在感受威胁中认知威胁。针对复杂电磁环境感受不直观、对抗效果体验不明显的问题,通过构设电磁环境、真实呈现对抗效果,强化学员对电子对抗作战特点和电磁威胁的认识,深化学员对电子对抗主战装备运用的认知。三是实情想定作业教学,让学员在量敌用兵中善谋用兵。改革传统想定作业定性化、粗放式做法,紧贴战场设情,运用数据开展定量作业、精细评估方案、支撑作战研究,帮助学员提升电磁用兵的战法创新能力。四是实兵对抗演习教学,让学员在战斗实践中深化实践。组织跨专业跨层次融合编组,强化背靠背自主式红蓝对抗,加大全过程多要素考核评价,提升学员电子对抗行动组织能力。
院校提升实战化教学水平的源泉,来自对真打实备的研究深度、对未来战争的认知程度,关键在于培养提高学员的基本实战能力。我们将继续探索实践,不断提高实战化教学质量和效果。
利用地方优质师资打造新型教师队伍
■武警警官学院院长 范 文
在集训开班式上,习主席强调要用好用足外部优质教育力量和资源。这为军队院校打造新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调整改革以来,武警警官学院对聘请地方师资展开有益探索,为军队院校利用地方优质师资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借鉴。
搭建平台、畅通渠道,解决“聘得来”的问题。按照“地方政府介入-军地需求对接-校际聘请合作”思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协商解决矛盾问题,畅通师资聘请渠道,以行政方式主导师资聘请工作,与11所地方高校建立师资聘请合作关系。坚持合适就好、多路并进、模块分割、聘优补弱的原则,加强计划管理,保持“需求侧”与“供给侧”同向发力,确保师资聘请有“源头活水”。
加强管理、规范运行,解决“教得好”的问题。规范提报需求、人员考察等聘请程序,严把专业素养、师德师风等审核关口,所聘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历分别占58%、37%;教龄5年以上占76%;高级职称占43%;“985”“211”重点高校教师占40%,确保了优选优聘。建立岗前培训、教学评价、荣誉激励、情况反馈、待遇保障等制度机制,加强对聘请师资的有效管理,坚持严标准,做到真关爱,确保了聘请教师“愿意来、干得好”。
拓宽领域、扩大效益,解决“用得活”的问题。发挥地方优质师资引领辐射作用,拓展深化师资聘请催生效益。坚持“课上”向“课下”延伸。推行“1+2+3”工作模式,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研活动形成教学链;坚持“课内”向“课外”拓展,聘请教师参与学员毕业设计和专业领域学术指导,军地学生在科普讲解、兵棋推演等领域展开创新实践,获得60余项国家级、军队级和省(部)级奖项;坚持“共育”向“共建”升级,互聘专家参与专业共建、议教议学、成果培育等活动,借力打牢学科建设基础;坚持“教学”向“科研”覆盖,依托合作高校科研优势,展开课题共研,为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