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利:擦亮舰艇“千里眼”

作者:马英智 记者陈国全来源:中国海军网发布时间:2018-01-08 08:59:03
【 字号: 】【打印 】【 纠错

    人物小传:刘冬利,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信息作战系雷达声呐教研室主任,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次,入选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立二等功1次。

    舰载雷达是舰艇名副其实的“千里眼”。但这些“千里眼”也有“看不清”“看不准”的时候。

    几年前,刘冬利在部队调研中发现,有的舰艇雷达还使用过去陈旧的方法,既费时费力,还容易产生精度误差。

    雷达精度误差大,将直接影响舰艇作战效能。面对战斗力建设急需,刚刚完成岸基雷达精度标定研究的刘冬利,决心将研究方向瞄准舰载雷达。别看是从岸上移到海上,由于舰载雷达种类数量多、精度要求高,一切研究都要从零开始。

    校对雷达,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找到一个比雷达精度更高的参照物来标定。为此,刘冬利带领课题组成员一头扎进海量的资料库中,寻找更加高效、精准的标定手段。

    一次,他查阅相关资料,脑海里突然闪现出灵感:雷达杂波主要存在近距离,如果利用数字延时方式,制作出一个在雷达屏幕上显示距离足够远的电子“假目标”,就能摆脱地面物体的影响,达到精准标定的目的。

    找准研究方向,更加严峻的问题却摆在刘冬利面前:如何提高距离延时精度?当时,市面上所有的电路都难以满足设计要求。

    “市场上买不到,我们就自己造。”刘冬利带领课题组一头扎进实验室,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先后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首次将延时精度较以往提高80%以上,而且通过采取超带宽技术,实现了舰载雷达信号频段的全覆盖。

    为了进一步解决仰角标定问题,刘冬利提出通过改造无人机、挂载反射和定位装置,制作出一台可移动、可伸缩的标校塔。

    没想到,出师不利。由于加载了大量设备,引起了机体共振,无人机刚刚起飞就抖动不止,甚至撞掉了桨叶,只能返厂修理。于是,刘冬利主动找到地方专业无人机公司寻求帮助,没想到企业的回复是难以解决。

    面对这一难题,有的课题组成员思想产生了动摇:“连专业公司都没有把握,我们又是‘门外汉’,难度太大,还是放弃算了。”

    “决不能轻言放弃!”面对困难,刘冬利选择了迎难而上。他白天铆在工厂跟着工人们一起调试设备,晚上自学无人机相关理论知识。整整2年时间,数不清飞过多少架次,终于实现无人机顺利升空。

    系统刚刚研制成功,就迎来了一次实战检验。那年,一艘军舰在参加演习前,负责引导导弹发射的火控雷达突发故障。临危受命,刘冬利带着最新科研成果来到部队,很快便完成雷达误差修正,确保演习任务顺利完成。

    一战成名,这套舰载雷达标定系统成了“香饽饽”,迅速装备多家部队单位。经海军专家组评定:该系统将一艘舰艇多部雷达的标定时间大大缩短,总体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对水面舰艇作战能力提升具有突出贡献。

    面对荣誉,刘冬利说:“为提升部队战斗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军人职责所在!”

    不久前,由他领衔的某创新科研团队正式成立。他整合了多学科领域的科研力量,正朝着更前沿、更具实战意义的研究领域发起冲锋。


(责任编辑: 陈丽娜)
相关阅读: